汽車信息網12月16日訊 2021年雖然還有半個月就要過去,但是車市大局已定。根據目前車市銷量走勢,今年乘用車整體銷量相比去年相差不大,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幅。但是考慮到2020年正是疫情最為嚴重的一年,所以如此增長幅度確實有些讓人“失望”。

實際上如果進一步分析會發(fā)現,今年之所以還能實現整體銷量正增長,正是得益于新能源車型銷量猛增。也就是說面對車市整體存量市場,新能源車與傳統(tǒng)燃油車走勢已形成強烈差異化對比,新能源對燃油車的替代效應進一步顯現,中國車市向新能源化轉型的步伐,并預想的要快很多。

新能源車型如此發(fā)展態(tài)勢,也讓各車企加緊了轉型步伐。就連在電動化一直非常“保守”的豐田,也一口氣發(fā)布十五款各級別電動車型,并宣布雷克薩斯轉向純電動的品牌路線。而新能源市場巨大機遇,也帶動越來越多跨行業(yè)企業(yè)加入。
雖然今年新能源車型銷量總量還未出爐,但是已經可以確定將超過300萬輛,因此相比去年銷量翻一番都不止。而根據中汽協預測,2022年新能源車型銷量有望達到500萬輛。隨著更多車型的推出,以及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接受程度提高,細分市場滲透率有望創(chuàng)得新高。
內外開花,新能源成為攻守關鍵點
從11月份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就能看到市場增長有多“瘋狂”。根據乘聯會數據, 1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fā)銷量達到42.9萬輛,環(huán)比增長17.9%,同比增長131.7%。11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37.8萬輛,環(huán)比增長19.8%,同比增長122.3%。

11月銷量大幅增長背后,體現出很多亮點。首先是純電動與插電混動車型,實現雙增長。其中11月純電動的批發(fā)銷量34.3萬輛,同比增長121.1%;插電混動銷量8.5萬輛,同比增長187.2%,這意味著新能源兩條線路,都已獲得消費者認可。
其次從乘聯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排行中可以看到,如今新能源市場已經不再僅限于幾個“頭部企業(yè)”撐場面,而是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在11月批發(fā)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yè)有14家,數量較前期大幅增多,而且車企普遍實現三位數增長幅度。這說明新能源市場容量在不斷拓展和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在11月新能源銷量排行榜中,傳統(tǒng)車企已經逐漸占據前列。相比于新造車勢力,傳統(tǒng)車企在新能源轉型受到多方面制約。但是在資金投入、研發(fā)能力、銷售網絡和基盤用戶等方面,傳統(tǒng)車企有著明顯優(yōu)勢,這為后程發(fā)力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新能源不僅在國內“開花”,在出口方面也逐漸成為重要力量。今年新能源乘用車出口強勢增長,既有特斯拉中國基地大規(guī)模出口的促進,也有上汽等中國自主品牌主力車企對歐洲出口的暴增。11月特斯拉中國出口21127輛,上汽乘用車的新能源出口6110輛,其他車企新能源車出口也正蓄勢待發(fā),推動中國汽車出口建立新的電動車出口優(yōu)勢。
可以預見,按照目前新能源市場發(fā)展態(tài)勢,12月新能源車輛銷量,會帶來更多驚喜。這也給車企提了個醒,發(fā)展新能源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在存量市場下車企守住和突破市場份額的關鍵點。
新車不斷,滲透率還有多大空間?
根據2020年12月頒發(f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21-2035),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的目標是達到新車總銷量的20%,但是根據2022年新能源車型500萬輛預估,這一目標有望提前三年實現。
雖然未來新能源車型成為主流,但是在燃油車仍占據絕對比重的時代,新能源這樣爆發(fā)性增長能持續(xù)到何時?新能源車型滲透率短時間還有多大提升空間?這成為車企和消費者都很關注的問題。

根據乘聯會數據,目前來看11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已經達到20.8%,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37.4%;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19.4%;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3.6%。而1-11月滲透率13.9%,較2020年5.8%的滲透率提升明顯。
合資品牌滲透率低雖然有產品數量少,轉型速度慢等問題,但是還在于合資品牌定位問題。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在各個級別的差異是比較巨大的,主要呈現兩頭粗中級細,也就是A00級和B級相對較高的情況。這是由于新能源車在部分場景,主要集中在短途代步用車和家庭第二輛車所導致。

而市場份額較大的A級車,11月新能源滲透率在7%左右。這是由于這部分購買用戶一般需要全場景使用,而且通常家庭的居住條件對于新能源車充電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滲透率提升并不會很快。
因此明年入門和高端新能源車型細分市場潛力,有望進一步釋放。從近期曝光新車信息來看,各類“宏光MINI”明年扎堆上市;同時多個高端新能源品牌和車型也計劃在明年發(fā)布。而其他細分市場新能源車型,很難在與同級燃油車競爭中吸引到更多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