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中國汽車產業(yè)股比開放終于打響了第二槍。大眾與江淮簽署意向協(xié)議,大眾將投資10億歐元(約79億元人民幣),獲得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時增持電動汽車合資企業(yè)江淮大眾股份至75%,獲得合資公司管理權。
圖片來源:大眾中國
這意味著,繼寶馬增持華晨寶馬后,第二家打破50:50股比限制的合資企業(yè)呼之欲出;與此同時,大眾還宣布將投資約11億歐元獲得國軒高科26%的股份并成為其最大股東。
至此,大眾新能源的鐵三角關系完全浮出水面,其中的利害關系本文不做贅述,詳情請參考(江淮斬獲三連板,大眾江淮國軒“鐵三角”浮出水面?)。
兩筆驚天收購案,刷遍汽車圈,全網都在震驚大眾揮金如土,電動化轉型氣勢如虹;高呼新能源產業(yè)聚變,江淮-國軒-大眾三贏。從大局看,三贏固然沒錯,可喧鬧之余,又有多少人看到資本涌動背后,大眾的委曲求全以及江淮的無奈與無助。
大眾想要的從來都只有江淮大眾,至于江淮本身,或許只是那個大眾不得不接受的添頭;而痛失合資企業(yè)控制權的江淮,還能憑借什么,在風起云涌的時代變革里逆流而上?
驚天收購背后是江淮的無奈
“和我們關系不大了,以后可能要叫大眾江淮了吧。”提及全網歡呼的驚天收購,一位江淮內部員工略顯落寞。“和我預想的不一樣,我以為江淮還是主導,至少也是平等關系,沒想到淪為了打工仔。”
江淮員工心心念念兩年的大眾入股終于走向現(xiàn)實,只是代價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然而,世界是一個圓,有果必有因,江淮汽車痛失江淮大眾主導權的種子,或許早在多年前就種下了。
圖片來源:大眾中國
時間回到2017年6月1日,江淮與大眾正式簽署合約,雙方將合資成立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
彼時業(yè)內一片嘩然,因為這已是大眾汽車在國內的第三家合資公司,而在1994年印發(fā)的《汽車工業(yè)產業(yè)政策》中,明確指出國外車企在中國的合資公司不得超過2家。
說大眾撿漏也好,江淮高攀也罷,彼時的江淮大眾承載著江淮復興與大眾新能源轉型的雙重歷史使命。然而,聲勢浩大的江淮大眾遲遲沒能在市場泛起浪花,首款車型思皓E20X在在下線一年多后,才在2019年底真正上市,且應者寥寥。
據(jù)了解,思皓E20X難產原因是大眾方面認為E20X“產品測試未達標、需改進”。顯然,無論是研發(fā)、生產還是市場,給予厚望的江淮大眾,都與大眾最初的預期相去甚遠。如今,大眾新能源轉型迫在眉睫,拿回合資車企的主導權是大眾唯一的制勝之法。
5月29日,全國工商聯(lián)汽車商會秘書長曹鶴也向時代財經表示,“江淮這幾年的發(fā)展不太好,主要還是體制問題。大眾想弄好電動車,但合作后發(fā)現(xiàn)阻礙重重,隨著國內電動車市場前景已明顯,大眾也開始著急。”
言下之意即是大眾想要的從來都只有江淮大眾,入股江淮不過是大眾付出的代價;而對江淮而言,大眾入股的動機無非是希望借此改革江淮冗雜的體制。
此刻回頭來看這筆收購,邏輯已十分明顯。為了電動化轉型,大眾不惜巨額入股江淮;而為了體質改革,江淮汽車忍痛割讓江淮大眾。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雙贏的交易,只不過在業(yè)內歡呼背后,卻各有各的無奈與妥協(xié)。
江淮難與大眾躺贏?
至此,江淮-國軒-大眾的新能源鐵三角已然成型??梢灶A見的是,江淮大眾崛起不過是時間問題。
5月29日,大眾中國向時代財經表示,“合資公司計劃到2025年再推出5款純電動汽車,將更加完善的研發(fā)中心列為大眾汽車集團研發(fā)團隊的一員,同時依據(jù)大眾汽車標準重建全方位的電動汽車工廠,并于2023年之前實現(xiàn)MEB平臺的投產。”
只是這塊巨大的蛋糕,已經和江淮沒有太大關系了,痛失主導權后,江淮淪大眾新能源野望的“打工仔”。反觀江淮,大眾入股后,除了貼上大眾參股的標簽,沖擊腐舊的體制,又能真正得到什么?
“或許還有些技術吧。”一位江淮大眾某部門主管向時代財經表示,“大眾占江淮控股50%股份,肯定會有些技術投入,但沒有太多指望,本來想跟著大眾躺贏,看來是靠誰都不行,只能培養(yǎng)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這些年,汽車零部件起家的江淮汽車,始終沒能打破自身“商強乘弱”的產業(yè)格局。隨著市場增量競爭轉為存量競爭,江淮乘用車局勢每況愈下,尤其是新能源轉型處處碰壁,已至危險邊緣。
圖片來源:江淮汽車
數(shù)據(jù)顯示,江淮乘用車2016年,銷售36.7萬輛達到市場巔峰,此后三年,江淮乘用車市場節(jié)節(jié)敗退,2017年、2018年、2019年,江淮汽車乘用車板塊銷量分別同比下降39.5%、12%、17.8%。2020年一季度,江淮乘用車銷量僅2.7萬輛,昔日聲勢浩大的商轉乘計劃已臨近破產。
乘用車市場崩壞之余,新能源市場也力不從心,整個2019年,其新能源車銷量為3.5萬余輛,同比下跌44.8%。在失去江淮大眾的新能源“夢想”后,電動化轉型之路愈發(fā)艱難。
2020年,競爭升級下,中國汽車產業(yè)并不友好。大眾入股無疑能為江淮汽車的體制與技術革新帶來巨大沖擊,但能否立足于日新月異的未來汽車市場還要打一個問號。
目前,涌向江淮汽車的資本仍沒有枯竭跡象,直至發(fā)稿時刻,江淮汽車股價已飆至9.06元/股,自5月20傳出大眾入股以來,股價增長80%。資本狂歡下,江淮汽車真的擔得起這份期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