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新聞網訊 作為MEB平臺下的首款車型,ID.3對于大眾電動化戰(zhàn)略的意義承擔著開篇的重任,對于 ID.3 這款車,大眾應該是寄予了厚望。在大眾的產品策略里,ID.3 將開啟繼甲殼蟲和高爾夫之后,品牌史上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第三大篇章,但是開發(fā)人員卻正在為ID.3存在的“大量軟件問題”而苦苦掙扎。
近日有外媒曝出一張圖片顯示,由于無法使用原本預定的OTA功能,庫存在大眾茨維考工廠附近的11500輛ID.3正在進行人工手動更新整車軟件程序,試圖修復出現的問題。而即便如此,能不能趕上今年夏季按時交付還是個未知數。
而至于在國內,仿佛也是受此影響,原本預定國產的ID.3也悄然更換成了ID.4車型,大眾的電動化轉型似乎有些開局不順。
軟件BUG嚴重性超乎預想
大眾ID.3車載軟件存在問題已經不是什么新聞了,從去年開始就曾曝光會因為軟件的原因導致ID.3交付延期。但大眾此前曾多次重申,到2020年夏季交付客戶的計劃將保持不變,而且軟件將會在之后實現在線更新。
為了滿足今年夏季交付歐洲客戶3萬輛的計劃,大眾在軟件問題解決之前,就已經生產了2萬余輛ID.3車型,而此次手動更新則是在解決無線OTA之前,需要優(yōu)先修復系統(tǒng),才能在未來實現無線升級。對于ID.3來說,一次升級將耗費6-7小時,也使得其成為了一項巨大的工程。
大眾在面向未來電氣化轉型的過程中,運行VW.OS的E3架構和MEB平臺是其兩大拳頭。大眾將自己的E3架構稱為「end-to-end electronics architecture(端到端電子架構)」,目的是實現整車OTA。實施的方法則是搭建端到端電子架構,打造自己的軟件堆,通過云端系統(tǒng)傳輸數據,將覆蓋未來接近 1500 萬輛產品陣列。
此前大眾內部人士也曾表示, ID.3存在大量的軟件問題。數百名軟件測試員每天會發(fā)現 300 個軟件漏洞,軟件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過于倉促”開發(fā)了該軟件的全新基本體系結構,系統(tǒng)的各個部分“沒有有效合作,會導致崩潰”。
那么為什么大眾的系統(tǒng)會出現如此嚴重的BUG?有汽車行業(yè)電子架構工程師這樣向“E車匯”解釋:“大眾現在要把軟件完全回歸于自己來做,而不是傳統(tǒng)的分工協(xié)作。但是大眾在這個方向上一直都是采用外包的形式,沒有一個過渡期,或者成熟后再上馬。倉促為之的結果就是出現了嚴重的BUG后無法按期交付。”
該工程師還表示,就目前的時間節(jié)點來看,大眾ID.3還沒有為市場做好準備,甚至更加激進點的說法則是,大眾甚至沒有達到ID.3的工業(yè)生產流程標準。
ID.4國產填補ID.3空缺
深受ID.3問題困擾的大眾,在國產化方面顯然也被拖了后腿。
在去年廣州車展的大眾之夜上,大眾集團攜ID系列全系家族亮相,并且宣布將在今年國產ID.3車型。然而在最新的工信部申報目錄上,我們看到的卻是分別由一汽-大眾生產的ID.4 Crozz以及上汽大眾生產的ID.4 X申報圖。作為原本應該首款進行國產MEB平臺的ID.3卻始終沒有見到蹤影。
如今,MEB平臺誕生的大眾集團純電動車型,均被列入“I.D.”純電動系列中。ID.4同樣也是由MEB平臺打造。目前根據官方消息顯示,ID.4將在今年10月正式公布,而此次大眾進行人工升級,顯然應該是已經解決了相對應的軟件問題。至于為何ID.3沒有國產,上述工程師認為,很可能是大眾對其進行了大幅調整或修改,以使得其能夠獲得原本應有的OTA升級功能。
留給ID.3的時間并不多,但ID.4顯然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如果對架構進行大幅度修改,尚未進行批量生產的ID.4留有的余地就會很大,從而不會出現只能人工進行幾萬臺庫存車輛升級的步驟。
在ID.4國產之后,大眾的軟件問題應該會得到解決。
從2015年至今,大眾已經為“排放門”事件付出了280億歐元的巨額罰款,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v然是大眾這樣的超級巨頭面臨此等壓力也有些吃不消,這無疑加快了其向電動化轉型的步伐。然而ID.3的軟件門,顯然也讓倉促轉型的大眾吃了一個悶虧。連特斯拉這讓一個新興車企都為了自研電子架構醞釀了數年時間,更不要提像大眾這樣的大型傳統(tǒng)車企了。
不管一個電子架構覆蓋1500萬輛的宏圖能否實現,大眾敢于革自己的命,還是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