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17萬的寶馬i3讓寶馬的純電車型收獲了大批關注度,這也直接導致以寶馬i3為首的純電車型迎來了一波銷量井噴。根據(jù)銷售數(shù)據(jù)顯示寶馬i3的月銷量從今年2月份的2870輛一路猛增到了6月份的6952輛,足足翻了2倍有余,而寶馬iX1也從2月份的177輛一路狂漲到了6月的1708輛,月銷量增長超過900%。
可能是銷量增長了寶馬覺得自己又行了,亦或者是寶馬認為“價格戰(zhàn)”導致骨折價格有損自己豪華汽車的品牌形象,近些時日寶馬汽車公開表態(tài)要“退出價格戰(zhàn)”。但就在寶馬宣布“退出價格戰(zhàn)”沒幾天,就有多名消費者在網絡發(fā)帖維權聲稱遭遇寶馬4S店的“霸王條款”,不僅之前簽署的購車合同被拒絕交車,而且寶馬銷售竟然公開聲稱想要提車就要加錢。如此罔顧契約精神的做法再次將寶馬汽車推上風口浪尖,同時也警醒著其他宣傳“退出價格戰(zhàn)”的汽車品牌。
拒絕交車已構成合同違約
近日,多位寶馬準車主向“汽扯扒談”反映了他們在購車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問題。這些消費者普遍表示,在與寶馬4S店簽訂購車合同并交付定金后,提車時卻面臨加價、更改金融方案等無理要求。此事一經曝光,立即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其中,一位重慶的消費者詳細敘述了他的購車經歷。他在5月29日與重慶某寶馬4S店簽署了購買寶馬i3的合同,原價17.45萬。然而,在臨近提車時,卻被銷售人員告知需要額外加價3萬元。經過多次協(xié)商,4S店又提出加價1萬多即可提車,但隨后經理卻以車型停產為由拒絕交車。在整個協(xié)商過程中,4S店的態(tài)度反復無常,讓消費者感到十分困擾。
另一位鄭州的消費者也遭遇了類似情況。他在6月底于鄭州的寶馬4S店預定了寶馬i3,合同簽署、定金支付及貸款方案均順利通過。然而,在交付前夕,卻被告知需要加價2萬元,并更換為三年免息的金融方案,否則無法提車。
這些消費者的遭遇并非個例,網絡上已有更多類似的案例浮出水面。許多在“價格戰(zhàn)”期間預定寶馬車型的消費者都表示,在簽訂正規(guī)購車合同并交付定金后,提車時卻面臨各種刁難,如加價、更改金融方案等。若不滿足這些額外條件,4S店便以各種理由如車型停產或總部審批未通過等拒絕交車。
對此,“汽扯扒談”咨詢了專業(yè)律師的意見。律師明確指出,4S店的這些行為違反了合同契約精神,也觸犯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價格法》及《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根據(jù)《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面對此類情況,律師建議消費者首先嘗試通過協(xié)商解決問題。若協(xié)商無果,可向品牌廠商客服電話或相關投訴平臺進行投訴。如果所有途徑均無效,消費者有權通過法律手段要求4S店履行合同義務,并承擔違約責任。對于已經加價提車的消費者,同樣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要求退還加價部分。
追逐利益更要維護品牌口碑
針對近期熱議的多地寶馬4S店拒絕交車事件,寶馬中國也作出了回應。他們表示:“我們已經關注到了相關的討論,并在公司內部展開了初步的調查。目前涉及的案例都是個別現(xiàn)象,且每個案例的具體情形都各有不同。我們正在積極與涉事經銷商進行溝通,強烈要求寶馬的授權經銷商必須遵守《汽車銷售管理辦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guī),嚴格履行合同約定,以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確保消費者能夠獲得滿意的服務體驗。”
然而,這樣的回應在某種程度上給人一種避重就輕、推卸責任的感覺,似乎有將問題歸咎于經銷商之嫌。畢竟,寶馬作為一家享譽全球的高端汽車品牌,如果連自家的經銷商網絡都無法實施有效的管控,那么消費者又如何能相信其能打造出高品質的汽車產品呢?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一個良好品牌形象的建立可能需要歷經數(shù)十甚至上百年的積累和沉淀,但口碑的崩塌卻可能只在一瞬之間。因此,對于寶馬而言,更應該珍惜并維護好這份來之不易的品牌信譽。
其實目前不單單是寶馬出現(xiàn)了因為“退出價格戰(zhàn)”引發(fā)的價格上漲,BBA中的其他兩家奔馳和奧迪也相繼宣布要“退出價格戰(zhàn)”。據(jù)悉,目前有奧迪門店全系車型漲價1萬,最高漲價4萬,更有奧迪門店兩天漲了兩次價。根據(jù)一家北京朝陽區(qū)奧迪汽車銷售人員透露,他們于7月15日接到廠家通知調價,奧迪已經連續(xù)兩天上調價格。具體來看,目前奧迪A6L 45TFSI四驅版的裸車價比上個月貴了近一萬,落地約38萬元,而奧迪最暢銷的SUV車型Q5L 45TFSI豪華動感型,較之前也漲了幾千元,此前7月中旬的報價已經全部過期無效,不過此前簽訂的購車合同奧迪會堅持完成。
近期,奔馳、寶馬和奧迪相繼退出價格戰(zhàn),而寶馬多家4S店拒絕交車的事件,凸顯了部分BBA經銷商為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惜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有業(yè)內人士預測,BBA的這一系列操作可能導致其2024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減少約50萬輛,銷量預計下滑超過二成。
此前,BBA的降價策略并非主動進攻市場,而是被動防守。然而,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這種降量保價的策略可能會讓競爭對手抓住機遇,加速進攻。BBA雖擁有高品牌價值,但品牌價值背后仍需強大產品力的支撐。如今,國產豪華品牌如蔚來、理想、問界等,在產品力上已不遜于同價位燃油車,甚至在電動車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若BBA銷量持續(xù)下滑,庫存壓力將急劇上升,最終可能不得不采取降價策略以清理庫存。歷史經驗表明,從降價保量到降量保價后,往往會迎來量價齊跌的局面。因此,BBA需深刻反思并調整市場策略,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上一篇:助力物流行業(yè)降本增效,江鈴福順不止靠低油耗
下一篇:零跑C16上市首月累計大定破萬 售價15.58萬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