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長安汽車宣告成為獨立央企之后,對東風而言,暫緩重組意味著需要獨立面對轉型困境,和其他自主品牌相比,其高端新能源品牌嵐圖尚未實現規(guī)模化,急需加速推進 “東方風起”計劃解決新能源轉型滯后問題。
6月26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宣布成立一家新公司——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奕派汽車科技公司(下稱奕派科技)。
也就是說,奕派科技就代表著東風汽車集團下屬自主乘用車品牌向新能源轉型的希望,風神、奕派、納米三個嫡系品牌都被納入新公司。同時,調整不止涉及東風乘用車一個板塊,還包括研發(fā)、制造、銷售在內的多個部門和公司主體,其中的核心項是研發(fā)。
繼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奇瑞集團、蔚來等車企后,東風汽車自主乘用車目前也是選擇合縱連橫,資源整合,雖然有些倉促,但對于迫切需要做出成績的東風汽車而言,這也是不得不進行的改革舉措。
東風汽車對于此次整合的回應是,“當前行業(yè)競爭已進入深水區(qū),中國車企正通過聚焦核心戰(zhàn)略方向,深度整合內外部資源,成立獨立運營實體或重塑品牌,來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成立全價值鏈公司,是東風汽車主動響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的重要落子,意味著我們在自主乘用車領域再次‘握緊拳頭’。”
合資板塊走低,急需自主上量
長安汽車的獨立升級,是國家對其轉型成績的肯定,這將極大提振內部士氣,使其更聚焦核心技術和全球市場。東風長安合并的終止與長安的獨立晉級,為中國汽車產業(yè)提供了新啟示:規(guī)模疊加并非提升競爭力的唯一路徑,專業(yè)聚焦可能更為重要。
所以與長安的合并失敗對于東風汽車而言,可能也未必是壞事,至少讓東風汽車明白求人不如求己,要想穿越漫長的轉型周期,還是要靠內驅力,用快準狠的改革來適應全新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用有限的資源辦大事,辦好事。
從東風內部來看,其目前的處境不是很樂觀。
今年早些時候,東風汽車集團曾在財經交流會上表示,東風汽車2025年銷量目標3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100萬輛,海外出口50萬輛,較2024年銷量增幅達58%,同時東風還希望打造出至少2款年銷10萬輛的大單品。
在自主強勢的大環(huán)境下,目前東風汽車旗下的東風日產、東風本田以及神龍汽車等合資板塊均在走低,而東風自主乘用車板塊未能扛起銷量大梁。
東風汽車集團股份公司的產銷快報也顯示,今年1-5月東風汽車股份累計銷量為67.2萬余輛,同比下滑了17.1%,而其母公司東風汽車集團1-5月累計銷量則為84.66萬輛,同比下滑18.8%。
今年前 5 個月,奕派科技三品牌累計交付汽車 8.45 萬輛,同比增長 36.3%,雖然體現出了增長勢頭,但尚未出現能夠持續(xù)月銷破萬的爆款單品。尤其是和頭部友商的自主品牌相比,其三個品牌總銷量也不如頭部自主品牌單一車型銷量,這對于迫切需要看到轉型成績的東風汽車而言,確實有些難以接受。
畢竟三個品牌都進行了詳盡的新能源轉型規(guī)劃,技術上也是大力投入,并且產品、營銷、渠道都按部就班的進行了部署,價格上也非常有誠意,可以說東風汽車把能給的資源都給到了,做不出成績,就只能在內部體制上想辦法了,此次三個品牌回歸到奕派科技,也是想集中資源,做到更為精準的市場狙擊,避免資源浪費。
接近東風高層的消息人士透露,“整合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目標是將研發(fā)效率提升30%,供應鏈成本降低15%”。
強令合并,不能東施效顰
自2023年提出“躍遷行動”以來,東風就已開始在研發(fā)、采購、平臺共建等層面打破原有體系的部門壁壘。而這次奕派汽車科技公司的成立,則是一次更徹底的“組織重組”。
目前東風自主三大品牌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其中風神守住10萬元級別主力市場,納米瞄準國民小車賽道,嵐圖主攻高端智能,而奕派所瞄準的,則是比亞迪漢、廣汽昊鉑、小鵬P7等合資自主競爭最激烈的主流中高端電動市場。
此次整合對于東風風神而言可能影響不是很大,畢竟主要是依靠燃油體系,這也是東風自主的基盤,新能源主要是插混與增程車型主打高性價比的策略。而對于成立不久的奕派和納米而言,可能會影響整體的方向,特別是對于成立不到兩年的納米品牌而言,其帶來的品牌形象尚未成型,市場影響力也有限,此次整合可能會對其未來發(fā)展造成諸多不利影響。
一位東風汽車離職的工程師坦言:“三個品牌三套研發(fā)體系,風神守著燃油車遺產,奕派想學新勢力,納米依賴雷諾平臺?,F在強令合并,就像讓三列不同軌的火車并道行駛。”
不過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東風自主確實需要拿出成績,集團制定的戰(zhàn)略也必須落地,三大品牌必須需要結合實際市場環(huán)境,與自身品牌定位做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所以納米品牌即便是很年輕,但也要向東風汽車與市場證明其存在的價值。
據東風汽車內部人士透露,新公司由集團統(tǒng)籌共享核心資源與價值鏈,將資源更加凝聚于核心戰(zhàn)場。集團也會給予新公司充分自主權,賦予對等責權利,讓聽見炮火的人員做決策,力爭在行業(yè)洗牌中打贏勝仗。
轉變思維方式,改革不是照貓畫虎
面對新汽車時代,幾乎所有車企都在談改革,合資在談高度本土化,傳統(tǒng)自主在講資源整合,集中資源打勝仗,目前來看,僅有吉利在自主品牌轉型方面做出了成績,但是其極氪與領克的合并還未帶來實際效果,畢竟品牌合并也是多方面的整合,研發(fā)、營銷、渠道等等都需要一個磨合期,這也意味著,想要追上新勢力與頭部自主品牌,傳統(tǒng)車企需要在底層邏輯上進行深度變革。
業(yè)內人士就一針見血的指出,傳統(tǒng)車企不是改個名字就可以變成科技公司。所有人的思維方式,決策流程,價值認同等不變,那也是名義上的科技公司。
根據東風官方表述,奕派將成為一家覆蓋“商業(yè)、研發(fā)、制造、采購、銷售、售后”的全價值鏈科技公司,擁有獨立運營機制、完整開發(fā)能力與對外資源整合權限。更關鍵的是,其組織架構參考嵐圖汽車,具備極強的市場導向與靈活運營屬性。
所以也有聲音指出,奕派科技是要再造一個“嵐圖”。
但從現實來看,嵐圖作為東風汽車成立的新品牌,沒有國企的層層限制,不用兼顧燃油車業(yè)務轉型的壓力,資金與技術都是all in新能源,所以在轉型節(jié)奏上也是大幅領先與其他自主品牌的;但奕派整合的這三大品牌存在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和轉型的制約,各自面臨的細分市場不同,能否帶來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都是問題。
目前老牌國資車企旗下自主品牌,從研發(fā)、制造到銷售,各個職能的組織架構都頗為復雜,對于東風汽車這樣品牌多樣的老牌車企而言整合資源或許是“藥方”。
但能否真正學到小鵬理想等新勢力的思維方式,學到華為等科技企業(yè)的價值觀念,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只有這種基于底層邏輯的轉變,才能推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畢竟新汽車時代,車企能否建立差異化的競爭優(yōu)勢才是“藥到病除”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