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上了華為,也讓此前名不見經(jīng)傳的賽力斯在去年賺翻了。
日前,賽力斯發(fā)布了2024年業(yè)績,其2024年營收1451.75億元,同比暴漲305%,相當于每天進賬4億。同時,終結了連續(xù)5年虧損的頹勢,凈利潤達59.46億元。
作為第一個堅定選擇華為智選車模式的車企,賽力斯此前也是經(jīng)歷了群嘲的尷尬期,如今終結虧損走向盈利,去年的賽力斯確實要比大部分新勢力更幸福,證明自己賭對了,不過賽力斯的幸福期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就被拉回了現(xiàn)實。
進入2025年后,賽力斯汽車連續(xù)三個月銷量接近腰斬,問界M9、M7和M5全線大跌,與其它新勢力品牌形成鮮明反差。
問界身上的華為光環(huán)逐漸褪色
今年一季度,賽力斯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54552輛,同比下降42.47%。其中,新能源汽車1月下滑47%,2月下滑46%,3月下滑45%,連續(xù)三個月銷量降幅接近腰斬,并與其它新勢力品牌形成鮮明反差,已被擠出第一梯隊。
而問界的直接競爭對手理想3月和一季度銷量卻仍在上升。
問界的直接競爭對手理想3月銷量為36674輛,是問界單月銷量的近3倍,1-3月累計銷量92864輛,也超過問界同期銷量的2倍,且銷量同比仍在增長。
業(yè)內人士分析,由于性價比不足以及華為與其它車企合作面的擴大,賽力斯的“華為光環(huán)”似乎已逐漸褪色。
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1-2月,問界M7銷售13647輛,同比大降73.3%,2月份M9銷量也回到一年前剛上市之初的5000多輛,問界銷量是肉眼可見的下滑,目前問界也是靠著M9一款車撐門面,問界急需下一個爆款。
為了提升產品競爭力,華為給問界安排的M8即將于4月發(fā)布,日前,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曬出問界M8小訂突破10萬臺海報。余承東激動的表示:“感謝10萬個家庭的選擇與支持!問界M8將陸續(xù)進駐全國800家門店。”
據(jù)悉,問界M8預售價為36.8萬元起,將于4月上市,定位家庭智慧旗艦SUV,新車將填補問界M7和問界M9之間產品檔位,只比M9小一點,智駕與座艙相差不大,價格卻要便宜十萬。
從問界產品譜系來看,M8的推出是屬于華為的性價比策略,華為希望用低價策略復制M9的成功,不過進入2025年,智能化與價格戰(zhàn)已成為重塑國內新能源車市場格局的關鍵詞,也為問界M8的火爆能持續(xù)多久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
目前靠著“華為智駕”走向盈利的問界,也面臨著華為“光環(huán)”的褪色。一方面,目前國內汽車智能化競爭激烈;另一方面,除問界外,鴻蒙智行相繼“孵化”智界、享界、尊界品牌,“朋友圈”的擴大讓問界不再獨享“華為智駕”。
賽力斯無力打破“打工皇帝”困局
為了改變銷量下滑趨勢,問界除了全新M8以外,還在3月底進行了問界新M5 Ultra、M9 2025款密集上市,價格也有所下探,可以看出,問界也是想以低價新車吸引消費者視線、扭轉頹勢。
只不過這些拯救措施都不是賽力斯可以主導的,一切還都得聽華為的。
雖然賽力斯營收一千多億,但利潤率僅4.1%,遠低于特斯拉的15.4%,甚至比主打低價車的零跑的8.4%還要低一倍,可見華為合作模式下的利潤分配機制不透明,賽力斯作為代工方議價權有限,難以從高溢價車型中獲取合理分成,這些都是賽力斯代工模式的弊端。
當然議價權是與華為合作的前提,沒有華為的主導也不可能有賽力斯的今天,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面對越來越卷的新能源市場,問界的這種代工模式的弊端也就越來越明顯。
問界品牌車型主要是依靠華為產品力,但華為目前還要照顧其他合作的車企,比如2025年鴻蒙座艙4.0的首發(fā)權被阿維塔奪走,暴露了問界在華為生態(tài)中的可替代性。
同時問界目前已經(jīng)從唯一變成了四分之一,去年問界對鴻蒙智行的銷量貢獻還接近九成,但2025年2月,智界銷量占比鴻蒙智行全系達40%,問界占比降至53%,可見鴻蒙智行內部競爭有多激烈。
目前華為營銷重點也在向享界與智界傾斜,余承東只有一個,但是也要照顧到每一個“界”的市場與技術分配,再加上還有上汽和廣汽的合作,華為真的是有心無力,即便問界是嫡系,但華為的光環(huán)也不能一直籠罩問界。
相比之下,其他新勢力面對市場變化的靈活機動性就顯現(xiàn)出來了。
小鵬和理想就是新勢力車企中面對市場變化,調整較為迅速的案例。
其中小鵬汽車搞定了整車生產成本控制,目前已經(jīng)打下了低價高技術的品牌標簽,旗下P7+與MONA M03均在細分市場獲得了肯定,一季度也就坐上了銷冠;
理想面對M7沖擊后快速帶來L6,也讓其穩(wěn)住了第一梯隊的位置,目前為了尋找增量也是開啟了渠道改革,從手機廠商處學經(jīng)驗,用華為的方法對抗華為,這是理想帶來的增量方案。
而這些積極內部變革,我們在問界品牌上一個都看不到,問界只能等著華為制定產品、營銷、銷售方案,賽力斯更多的是扮演無條件服從的打工者的身份。不過代工者的身份并不影響市場對其技術路線和商業(yè)模式的認可。
在2024年財報發(fā)布次日,賽力斯宣布了其赴港上市的計劃,并擬為其控股子公司賽力斯汽車增資擴股,同時引入戰(zhàn)略投資者。此次增資金額合計不超過50億元人民幣。
經(jīng)過幾年的市場培育,問界靠著華為技術注入讓問界M9登頂50萬元級豪車銷冠,這場從四年虧損百億到市值2000億的狂飆背后,是華為生態(tài)重塑汽車業(yè)的估值想象力與供應鏈困局的雙刃劍。
而賽力斯目前的困境折射出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中“技術供應商主導”模式的深層矛盾,短期借勢雖可快速崛起,但長期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yè)終將淪為生態(tài)附庸。
對于賽力斯而言,能否在華為生態(tài)中完成從“代工者”到“共創(chuàng)者”的轉型,將決定其能否跳出“打工皇帝”的宿命。不過從營收來看,或許賽力斯內部并不排斥這種“打工皇帝”的宿命,畢竟把錢賺到手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