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份,今年也已經過完了一半,對于各大車企來說,銷量也要跟上年度的節(jié)奏,于是我們就看到了新一輪的價格戰(zhàn),就連超豪華品牌保時捷都開啟了新一輪的大降價。
近日,豪車品牌保時捷旗下卡宴、帕拉梅拉降價的相關話題引發(fā)熱議。根據從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等地保時捷中心了解到的信息,保時捷主要降價車型為卡宴以及帕拉梅拉,最高優(yōu)惠相當于打 6.5 折。
巧合的是,5月30日,售價70.8萬元起的尊界S800正式上市,這款搭載HUAWEI ADS 4智能駕駛系統、鴻蒙ALPS座艙2.0的中國高端車型,直接殺入保時捷的傳統腹地,給到保時捷品牌不小的壓力,此次大降價很難不讓人和尊界S800聯想到一起。
也就是在尊界S800上市當天,保時捷中國研發(fā)中心項目正式簽約落地上海嘉定,標志著保時捷在華研發(fā)體系實現歷史性升級,本土化創(chuàng)新戰(zhàn)略邁入全新階段,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一直不肯國產的保時捷終于還是向中國市場低頭了。
保時捷價格體系幾乎崩塌
從深圳地區(qū)銷售人員那里得到的信息是,目前2025款卡宴現在最高可以優(yōu)惠35%,例如選配完是115萬元,75萬元就可以提車(不含購置稅和保險),相當于6.5折。其經手的一輛2025款帕拉梅拉,選配完價格在125萬左右,再加上購置稅、保險等,優(yōu)惠后便宜了30多萬元。
北京的銷售情況是,卡宴的裸車價格現在最低可以到70多萬元,帕拉梅拉可以優(yōu)惠到90多萬元,不過附加條件是都需要貸款,最終落地價還得看具體配置。
70多萬元買保時捷卡宴已經成為了現實,這么來看,不用交購置稅的尊界S800似乎更有性價比。
自從新勢力等自主品牌車型價格不斷攀升以后,保時捷產品的價格就一路直下,去年就多次爆出大降價的消息,不過去年降價幅度大的車型為保時捷入門款Macan和純電動車型Taycan。而卡宴與帕拉梅拉均是保時捷的中高端車型,一直以來的價格常在百萬元以上,此次大降價也確實是說明了保時捷吸引力已大不如前,降價求生已成為現實。
保時捷在中國市場已經是連續(xù)三年下滑。2022年,保時捷在中國的交付9.33萬輛,同比下滑2.5%;2023年,在中國交付量為7.93萬輛,同比下降15%;2024年,保時捷在中國的銷量為5.69萬輛,下滑幅度達到28%。2025年第一季度,保時捷中國市場的下降趨勢仍在持續(xù),數據顯示交付量同比大幅下降42%,至9471輛。
同時閉店撤場也成為常態(tài)。鄂爾多斯保時捷中心已公布停止運營日期,廣州天河天環(huán)廣場的保時捷e享空間早已人去樓空。西安豐慶店展廳門口的保時捷充電樁,已被換上了方程豹的標志。
中國豪車市場攻防戰(zhàn)
保時捷的潰敗源于雙重夾擊。作為商業(yè)化最成功的超豪華品牌,保時捷通過高端車型樹立品牌形象,再以相對親民的卡宴、Macan等車型實現銷量變現。
這一商業(yè)模式的根基正在松動。奢侈品消費數據顯示,奢侈品銷售額的60%來自“非核心客戶”——那些對品牌有憧憬卻不常購買的中產階級。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徹底動搖了傳統豪車價值體系。以問界、理想為代表的新勢力SUV對卡宴形成重度沖擊,而售價僅50萬元卻擁有1548馬力的小米SU7 Ultra則直擊911、718等跑車的核心賣點。
相比之下,89.8萬元的入門款Taycan續(xù)航僅400公里出頭,零百加速5.4秒,產品力甚至不如20萬元級別的國產電動車。
所以除了降價求生以外,保時捷還要思考如何讓消費者再次愛上保時捷,扎根中國市場的研發(fā)自救就勢在必行了。
更深層次的變革發(fā)生在研發(fā)體系。新落戶上海的保時捷中國研發(fā)中心整合了研發(fā)中國分支、數字科技中國及工程中國三大實體,創(chuàng)新性地納入本土采購與質量保障職能。
“中國是全球汽車科技的前沿市場,研發(fā)中心的成立是保時捷對中國承諾的踐行,更是面向未來出行生態(tài)的關鍵布局。” 保時捷中國總裁及首席執(zhí)行官潘勵馳表示,未來保時捷中國研發(fā)中心將以 " 中國速度 " 推動技術迭代,在嚴守保時捷全球標準的同時,深化本土用戶情感共鳴,重塑豪華智能出行體驗。
這一布局旨在實現“本土研發(fā)、本土采購及本土質量控制”三位一體升級。
研發(fā)中心的首要任務是開發(fā)針對中國市場的“軟硬一體”信息娛樂系統及駕駛輔助解決方案。首款專為中國定制的信息娛樂系統計劃于2026年搭載至保時捷車型。
外資車企擁抱中國汽車工業(yè)技術
保時捷研發(fā)中心落戶上海嘉定的選擇意味深長。
被譽為“中國車谷”的嘉定聚集了超過4000家汽車上下游企業(yè),包括上汽大眾、沃爾沃、蔚來、理想等整車廠及地平線等供應鏈巨頭。
這一區(qū)域已形成完整的汽車產業(yè)生態(tài)。浦東張江駐扎著華為車BU、黑芝麻智能;嘉定安亭有大眾中國研究院、蔚來全球中心;臨港新片區(qū)則布局了特斯拉研發(fā)中心、上汽智己研究院。核心零部件有禾賽、聯合電子;智能駕駛領域有地平線、小馬智行。
保時捷中國技術部副總裁李楠表示:“我們希望在產品上深度融合更懂駕駛且更懂用戶的前沿智能科技,在滿足中國客戶需求的同時,堅守保時捷獨有的駕駛體驗基因。”
通過保時捷的降價求生與研發(fā)自救也可以看出,即便是超豪華品牌也需要“在中國,為中國”,目前中國汽車市場在智能化與電動化方面已經是大幅領先全球,所以這些外資品牌要想再次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就必須跟上中國市場的節(jié)奏,基于中國市場的本土化研發(fā)也就勢在必行。
同時我們也正在見證全球汽車工業(yè)百年未有的權力轉移,本土化研發(fā)之后,說不定保時捷也會真正摘掉品牌溢價的帽子,這對于我們消費者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上一篇:長城汽車攜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構建東方美學與工業(yè)設計新范式
下一篇:王俠:于變革中探尋行業(yè)未來,破局內卷與兼并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