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新聞網訊 在2019年吳曉波的跨年演講中,提到了接下來十年國際上競爭激烈的領域,5G位列其中重要一項。
從2018年初時候的中興被美國制裁,到2018年底加拿大扣留華為CFO,在未來5G通信這個領域的競爭,中美已經從暗中較勁,博弈到了明面上。
2008年,全球十大手機品牌里面,四個歐洲的,兩個美國的,兩個韓國的,兩個日本的;2018年,全球十大手機品牌里面,一個美國的,兩個韓國的,七個中國的。
中國在通信產業(yè)的崛起,已經讓中國在各個產業(yè)上都有了更高的遐想空間,汽車亦是如此。
中國壓寶的新能源和無人駕駛領域,是高度依賴于中國通信行業(yè)發(fā)展的。
3G時代締造了阿里、騰訊和百度,4G時代締造了今日頭條、滴滴和美團。
那么5G時代締造出的第一個巨頭很可能就是無人駕駛公司。
之前大部分媒體在5G通信時代給出了一個概念,就是5G信號能在1s之內完成1GB以上高清電影的下載。
但其實5G帶來的意義要遠遠大于此。
5G來臨會帶來大量的智能設備的發(fā)展,從而讓自動駕駛真的能成為可能。
現(xiàn)在所謂L2級別的無人駕駛汽車,依賴的是在車輛上裝備雷達等設備,把所有的傳感設備都集中在車輛上,當然這也是汽車發(fā)展中的正常思路。
但這種設計思路,在L2級別無人駕駛還算可實現(xiàn),畢竟像自適應巡航或者車道保持這樣的功能,所需求的硬件要求不是很高。
如果想達到真正的L5級別無人駕駛,還把所有傳感設備都裝在車上,這不僅會讓車變的笨重,還會讓造車成本變的無比昂貴。
所以真正的L5級別無人駕駛車一定和現(xiàn)在的汽車不是一個概念。未來會有很多的公共傳感設備。這些設備或許像衛(wèi)星,或許像街邊路燈。
而所有的車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信號接收器,車輛無人駕駛狀態(tài)下的行進軌跡,將會依靠公共傳感設備采集,遠程終端計算,再把信息傳回行進車輛。
這樣會大量降低車企生產單車所需成本。
5G精準到千分之一秒的反應速度,可以讓無人駕駛車擁有應付任何緊急情況的能力。
其實無人駕駛這個命題沒有太大的技術突破點,何時實現(xiàn)主要取決于政策開放程度和基礎設施建設速度。5G的到來就是一步巨大的推動。
在未來全面無人駕駛時代,整個城市的街道和車輛都會被編織成一張數(shù)字地圖。每一輛車的位置都會清晰在目,大致就是《極品飛車》游戲里小地圖那樣。
所以那些準備真的發(fā)展L5級別無人駕駛的車企,都已經在布局自己的高精度地圖了。
當然這還取決于隱私相關法規(guī)的發(fā)展。
當汽車不再單純依靠車輛本身識別外界信息之后,汽車就從只能第一視角認知這個世界,一下變成了第三視角認知這個世界。所以自動駕駛汽車撞人這種情況,發(fā)生的幾率會越來越小。
2018年都被各種媒體朋友們歸結為很難的一年,而被拿來常用的一個佐證,恰恰是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遇見車市二十幾年來第一次下降。
其實這次銷量下跌固然有經濟環(huán)境下的影響在,但是當前中國汽車市場還不可避免的有一個問題。
就是在預見未來這件事兒上,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tài)。
換句話說,就是現(xiàn)在沒有一家傳統(tǒng)車企或者造車新勢力做到了像PPT中描繪的那種未來:和汽油車使用無差別的電動化、共享化、無人駕駛化等等... ...
為什么有大量的消費者去花真金白銀去購買看似還不成熟的造車新勢力產品。因為不少人在等待一個可以預見未來的寡頭企業(yè)出現(xiàn),就像曾經人們等待淘寶那樣。
而且中國也需要新產業(yè)出現(xiàn),要有新的茁壯發(fā)展的產業(yè),接替房地產等傳統(tǒng)產業(yè),帶領中國經濟繼續(xù)走下去。
成功企業(yè)的出現(xiàn),從來都是個人和時代的雙向選擇。在中國制造2025的行動綱領下,我認為這個寡頭企業(yè)會大概率出現(xiàn)在中國吧!